王全录平舆民俗殡葬高杨店文化大舞台第

平舆民俗——殡葬(六篇)

□王全录(县退休干部)

人死后用火纸盖脸

在广大农村,人死后,入殓前,脸上都要盖上一张火纸。传说死人入殓后,盖脸纸不去掉,转世为人后必是个瞎子。

对于死人用火烧纸盖脸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如果阳光照到死人脸上,能引起诈尸,殃及家人。这种说法明显有迷信色彩,不能使人信服。第二种说法是:人死后,脸色苍白难看,怕吓着家人及亲朋,尤其是脸庞变形或肿或瘦都失去尊严,用火烧纸盖住脸,显示体面。这种说法可以理解。

实际上人死后用纸盖脸起源于一场吴越战争。

公元前年,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发动了一场攻打越国的战争,大获全胜,并俘虏了越国国王勾践。越王勾践通过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谮臣太宰伯嚭,向吴王求和,大夫伍子胥坚决反对。但伯嚭能逢迎吴王,说动了吴王,于是吴王答应勾践的讲和条件,年年进贡,岁岁称臣,并在吴国为奴三年。

越王勾践携夫人在吴国为奴,给吴王养马。天天干牛马活,吃猪狗食。勾践在自己睡的干柴上面,吊一苦胆,每天用嘴舔食苦胆(成语卧薪尝胆的来源),不忘亡国之耻。但表面上仍是非常高兴,想尽一切办法讨吴王欢欣。三年后吴王放越王回国。

越王勾践回国后,践行年年进贡的承诺,并挑选美女西施、郑旦送与吴王,西施也成了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之一。吴王陷入了太平盛世的假象之中,放松了警惕。越王则不动声色地在操练兵马,储备战略物资,以备报亡国之耻。

大夫伍子胥时刻提醒吴王,趁越王站脚不稳,尽早灭了越国。但由于西施的妖惑和伯嚭的谮言,一开始吴王故意疏远伍子胥,再后来吴王烦了,便赐剑给伍子胥,要其自裁。公元前年,伍子胥含泪告诉家人:“我死后,把我的眼珠子挖出来,掛在城东门上,让我看看越国是如何灭掉吴国的。”

伍子胥死后八年,即公元前年,越王勾践率兵大举进攻吴国,由于吴国没有任何准备,立即土崩瓦解。这时吴王求和,越王不允。于是吴王夫差自杀。吴王自杀前留下遗嘱:“我死后,用白布盖住脸,我没脸去见忠臣伍子胥和吴国列祖列宗。”

老百姓见国王死后用白布盖脸,误以为是吉祥体面,便纷纷效仿。人类发明纸张以后,改用火纸盖脸,一直流传至今。

压魂·报庙·守灵·

浇迷魂汤

一、压魂。古代人认为:人死了以后,其灵魂已离开了身体,在没有下葬以前,其灵魂没有归宿,到处游荡,容易受到野鬼的攻击,过奈何桥因没有通行证(报庙)过不去,只有跪在桥头一边,所以在没有下葬之前,先给逝者的灵魂找个地方休息,是减少死者受罪和避免不公平待遇的唯一选择。因此在人死后,没有下葬之前,孝子孝女们一天要隔一定时间给死者压一次魂(一般2—4次)。压魂的方式:孝子(媳)孝女(婿)孙子女等人(戴着孝),在?纸篮子人(本村年长者男性)的带领下到本村外,出殡必经之十字路口,烧纸放炮,孝子女们走一路哭一路,到十字路口后跪下磕头,仍哭嚎。余(愚)以为:农村风俗,人逝后本村人不下通知,需要有人帮忙,压魂有通知本村人的意思。没有太大恩怨的本村人都是要过去帮个忙的。

二、报庙。庙里供的敬的全是神,在人们的心目中,神是无所不能的,故称为“神能”。逝者入殓寿钉行大礼后,就要移棺安葬。由于孝子孝女悲痛,多少会影响移棺过程,加之农村有个传说,孝子孝女们的眼泪若滴到逝者身上和棺材上,死者不能正常再转托成人,会变成“旱牛精”。所以,这个时段,要求所有孝子孝女们在压魂?篮人的带领下,去到本村的庙里烧纸放炮,这个过程叫“报庙”。到庙里烧纸一是报告神界XX己逝,请多关照;二是办神界通行证,让逝者平安过奈何桥。

三、守灵。逝者逝世后,孝子孝女们昼夜轮流守在身边(夜晚不能睡觉),不可一刻逝者身边无人,这个过程叫守灵。守灵一是体现孝子孝女们的人文关怀,陪最后一程;二是古时候的野兽和老鼠很多,没人守住,尸体会被糟蹋,有失逝者尊严。所以守灵是个极严肃和认真的事,不可有一点懈怠。

四、浇迷魂汤。逝者下葬的第二天,早饭后,孝子孝女及宗族(五服内一家一人),拿着圆坟工具,提半桶水,水中放半瓢面,搅匀。先以坟中棺材为中心,垄成圆顶,拍平,然后每人搲半瓢水绕老坟正转三圈,再倒转三圈,谓之浇迷魂汤。凡去者都依次进行。意思是告诉逝者,她已逝世,别装迷魂,这个地方就是她的长眠之地。

行“大礼”

在射桥镇、十字路乡、庙湾镇北部、阳城镇东部,方圆近平方公里范围内,死者入殓寿钉以后,出殡之前,儿子、女婿、外甥、侄儿(堂侄同堂侄)、娘舅家代表及孙男等男丁,按辈分(不同辈人不在一起)有给死者行大礼的风俗。

行大礼道具:供桌一张,酒一瓶,酒杯三个,香三把,洗脸盆一个,盆内放孝布一片,盆内不放水。跪垫七个,盖棺席一张。

道具摆放:供桌放堂屋门前,棺材正前面,供桌上放遗像,香炉(点燃供香一把),刀头,供灵鸡,果品供两种,尽食素面两小碗,香油长明灯一盏(点燃),出殡前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长明灯熄灭,不再点燃,白色蜡烛一对(点燃)和长明灯一样,熄灭后不再点燃。供桌两边各放一跪垫,孝子分长右幼左跪其上,行大礼人作揖,孝子磕头(叫孝子还礼),行礼人磕头,孝子也要磕头。供桌东南角边的盆架上放一盆一片孝布,供行礼人盥手用。跪垫分三行摆放,跪垫从供桌前算起,按一三一数量摆放,最远处铺一张盖棺席,席上跪的是行礼同辈人,叫陪祭行礼人,跪下后一直到行大礼结束才能起来,领祭人作揖,陪祭人磕头,领祭人磕头,陪祭人磕头。在跪垫上行礼并来回行走动的行礼人为领祭人,领祭人根据行礼名称确定磕头路线和磕头数。

行大礼中的跪和磕头都知道怎么做,转香和敬酒一说都明白怎么做,最难做的动作是作揖。取立整姿式,双手下垂,双手在胸前相抱(高不过眉,右手在外),身体前倾超过六十度。

行大礼扶助人员:燃纸一人,司炮手一人,递香递酒一人(位于供桌右侧),接香接酒杯一人(位于供桌左侧)。

行大礼。

一、懒四叩:行礼人排成一行(四至五人),主持人高声道:“起乐,燃纸,鸣炮,行礼开始”:行礼人作揖,跪下(跪在盖棺席上),共需要磕四个头,在磕第四个头时,主持人叫一声“哀”(行礼人在磕完第四个头时丧嚎在地,别人扶起)。不走跪垫,不上香不敬酒。因为无其它礼节,只磕四个头,故叫懒四叩。

二、九拜礼:领祭人盥手后站席前第一垫,陪祭人站席后。主持人高声道:起乐,燃纸,鸣炮,行礼开始:领祭人作揖,跪下磕一个头,起身,作揖,走中间第二跪垫,作揖,跪下,磕一个头,起身,作揖,前行到供桌跪垫前,作揖,跪下,吻供桌,转三柱香,敬三杯酒,磕一个头,起身作揖。第一轮结束,侧身退至席前第一垫,重复第一轮的行礼(不再吻桌),作完再重复一轮。礼毕。共计磕九个头,作十八个揖,转九柱香,敬九杯酒,故称九拜礼。

三、十三太保:在九拜礼行完的基础上,侧身回到席前第一跪垫,作揖,跪下,磕四个头,礼毕。本礼共计磕十三个头,作二十个揖,转九柱香,敬九杯酒。故称十三太保。

四、二郎担山:领祭人盥手后站席第一跪垫,陪祭人站席后。主持人高声道:起乐,燃纸,鸣炮,行礼开始:领祭人作揖,跪下磕三个头,起身作揖,走中间站第二垫,作揖,跪下,磕两个头,起身作揖,走到供桌前,作揖,跪下,吻桌,转三柱香敬三杯酒后磕三个头,起身作揖。侧身走回席前第一跪垫,重复第一轮的作揖磕头数量并转香敬酒(不再吻桌)。再侧身走回第一跪垫,再重复第一轮的作揖磕头转香敬酒,礼毕。整个礼行下来共作揖十八个,磕二十四个头,中垫一次磕两个头(二郎),前后两垫每次磕三个头(担山),转九柱香,敬九杯酒。故名二郎担山。

五、凤凰单展翅:领祭人盥手后站第一跪垫,陪祭人站席后。主持人髙声道:起乐,焚纸,鸣炮,行礼开始。领祭人作揖,跪下磕三个头,起身作揖,前走到中间跪垫东侧垫,作揖,跪下,磕一头,起身作揖,前行供桌前,作揖,跪下,吻桌,转香三柱,敬酒三杯,磕三个头,起身,侧身退回第二中间垫,作揖,跪下,磕一头,起身,作揖,侧身退至席前跪垫。重复第一次,再回过来重复行礼。本礼共作揖二十四个,磕二十四个头,转香九柱,敬酒九杯,走单边,进退不空垫,故取名凤凰单展翅(凤凰不落空地)。

六、凤凰双展翅:和凤凰单展翅一样,只是侧身退跪垫到另一侧(进退不同边,像鸟的翅膀一样两边同时展开,左右对称。礼数一样。

七、八仙庆寿:这个礼比较复杂,共磕头八八六十四个头,作揖八八六十四个,转香三八二十四柱,敬酒三八二十四杯,数不离八(谐音发)。正常情况下领祭人将原地走动`0步左右。这个礼是内亲礼(儿子或女婿,外侄对姑夫,外甥对外祖父母),其它亲朋和外戚不行此大礼。另一要求儿子或女婿行礼时,在盥手后先绕棺一周再行礼。

八、狮子滚绣球:这个礼更复杂,阳数之极。磕头数九九八十一个,转三九二十七柱香,敬酒三九二十七杯。这个也是内亲礼,和八仙庆寿的要求一样。

行礼中有两点要求不能有错,一是作揖两手抱拳必须是右手在外(凶礼),若左手在外是人与人见面作揖时用的;二是退回时不能转圈,即侧身退回时再从原侧身方向转过来,不能从另一侧转过来。

还有一些称谓,同样的礼,不同的地方叫法不同,像二郎担山,有的地方叫三上香。在平舆北部行大礼风俗依然存在,只是会行礼的人不多了,较复杂的礼都不在行了,也没人会行了。

行大礼大多以以三为基数,像一次转三柱香,敬三杯酒,一个跪垫上一次磕三个头等,都是和天地人三则和谐相对应。

乱扛“招魂幡”

“招魂幡”,俗名叫“柳栽子”。人死了以后,都要制一个“招魂幡”,上面挂上“招魂布(纸)”。传说“招魂布”是活着的人给死者送的鞋,祝福死者一路走好。

制“招魂幡”很有讲究,一必须是柳树;二若自家没有柳树,用邻居家的柳树也行,但要向邻居打个招呼并给邻居拿点钱(不讲究多少);三是上树砍“招魂幡”前,先看准看好用那个枝子,上去后直接砍下来,决不能砍一个不中,再砍一个。

送死者下葬,死者的魂是跟着“招魂幡”走的,谁扛“招魂幡”就很有讲究了,一般情况下是长子(老人去逝后,支撑这个家的下辈当家人)。但在我们射桥及阳城东部庙湾镇西北部十字路大部等不是这样,都是不能干重活的老弱男性争着扛“招魂幡”。射桥镇大孙村委的大孙庄和小彭庄仅隔一个沟,沟西大孙庄乱扛“招魂幡”,而小彭庄则必须是长子扛“招魂幡”。

人下葬后,“招魂幡”放在死者脚下正中,家人在死者死后的前五个周每周都要去坟中进行祭奠,祭奠完毕顺便摇摇“招魂幡”防止其成活成树,一般情况下“招魂幡”半年后就可拔去了。

谢孝

在我们平舆,老人去逝下葬后的第二天,“谢孝”一事便摆在孝子面前。

“谢孝”就是一次特殊的走亲戚,是孝子孝女们及整个亲族都要参与的集体走亲戚行为,是和烧“社火”一样重要的殡葬礼节,处理不好将影响到和舅舅家的关系。

“谢孝”,是孝子们在殡葬完老人的第二天集体到舅舅家去祭祀母亲娘家祖宗的活动。实际上,“谢孝”活动也是告知母亲娘家祖宗,XX已归天,平时你们在阴间来往要给予照顾,同时感谢娘舅宗族平时给予的关心、关爱和照顾(故取名“谢孝”)。所以有很多讲究和规矩,不能僭越和违反。

一是去的人数必须符合对等原则。家里老人去逝后,商定好下葬时间,立即派一人到舅舅家报丧(就是通讯十分方便的现在,到舅家报丧仍然要派人去,以示尊敬和重视),告诉舅家人,老人何时因何去逝,定何日何时辰下葬,同意不同意舅家人带古乐队,都要商定好。但报丧时不能限制舅家来多少人。老人下葬时舅家来多少人,孝子第二天去舅家多少人“谢孝”。一个不能多也不能少。

二是谁去。人数定下来以后,先从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中遴选,再从孙子中和宗族中按门遴选,五服外族人、非本族邻居和朋友不在遴选之列。去时带靠背椅子一把,上掛逝者生前所穿上衣一件(逝者位),到舅家后把椅子放舅家堂屋八仙桌前,意思是逝者来报到了。

三是“谢孝”人服装。禁穿大红大紫和内衬红色衣裤。孝帽或孝巾要端正。入舅家村,见成年人无论辈分如何和认不认识,均要跪下磕头。

四是带什么礼物。因为是到母亲娘家宗族祭祀祖宗,所带礼物都应和祭祀有关。刀头一个(一般用舅家人去吊孝时带去的),火烧纸若干(划好,三张一捏),鞭炮(舅家有几片祖坟几掛),水果供两样。也有把供逝者的供灵鸡带去的,舅家人愿留愿吃都行,不愿意再带回,吃或扔,孝子决定。也有在逝者下葬后,立即把供灵鸡和刀头进行处理,做成酥肉和酥鸡肉,便于“谢孝”使用。

五是吃什么。人一生中走亲串友无数次,所带礼物也是五花八门,但带什么吃什么,主家不备任何食材,也只有“谢孝”这种特殊行为。比如舅家来十人吊孝,孝子家一定指定十人到舅家“谢孝”,去时所带食材一定够二十人吃的,大到烟、酒、肉(酥肉、酥鸡)、细粉、粉面、馍,多种时令蔬菜,小到酱油、盐、醋、五香粉等调料品,为表示尊重,往往要带够三十人吃的食材。

六是怎么举行祭祀。分家祭和坟祭:家祭所有去谢孝人全部参加,在舅家堂屋祖宗牌位前进行,摆上所带祭品,每人焚三捏纸,磕三个头。家祭毕,“谢孝”人派二至三人代表在舅父家人陪同下到舅家祖坟去祭祀,每一片祖坟的每个坟都要焚纸,然后放一掛鞭炮。直到预定祖坟全去烧一遍坟祭才算结束。

七是饭怎么吃。原则带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吃,不用桌子(用门板),不坐板凳,喝酒不劝不划拳。现在进步了,往往采用舅家提前在附近餐馆里订几桌,吃罢,谢孝人付钱就是了。

烧“社火”

“社火”是送给死者使用的物品,是人类视死如生的文化观念的反映。古时候时兴厚葬,对于有地位的皇帝和王公大臣等有钱人,用人活着时使用的东西陪葬,而普通老百姓则做不到,只能用象征性的假物件代替,以求心理平衡和给逝者一个良好的祈求和祝愿。

“社火”的种类。古典社火主要有:楼子(秫杆扎的纸糊的三层楼房)一栋,库箱(放衣物钱财器物)一对,轿一顶(配轿夫两人),马拉轿车一承(配马一匹,赶车役一人),摇钱树,聚宝盆各一棵,包袱一个(里面有冬棉夏单衣服鞋袜),桌子一张,椅子两把,围墙三面;现代社火除保留古典的楼子,聚保盆、摇钱树、桌椅外,增加了现代元素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轿车、银行卡(卡上要写明存钱数额和死者姓名,以便死者去冥行存取)、太阳能发电板和太阳能热火器,暖水瓶(一个)、茶杯(两个)等。

“社火”置办。“社火”是女儿们集体置办。女儿、侄女、外甥女等晚辈已结婚的女性基本全部都要参与,平均拿钱。死者晚辈男丁不参与“社火”置办,但一定要参与烧。

烧“社火”的时间。人死后的第一个星期,第三个星期和第五个星期时间内不烧“社火”,只有第二个星期和第四个星期可以烧“社火”。准备的“社火”一次不能烧完,至少留两件,待到正五期祭奠时烧。

社火开光。“社火”中少不了马、佣人、轿夫、赶车把式、驾驶员等,他们都要用眼判断方向,因此在烧前要给他们举行一个开光仪式。逮一只大公鸡,用针把鸡冠刺破,鸡血滴在盘内(一两滴),用针沾鸡血抹在人马眼上,开光仪式便完成了。

烧“社火”参与人。逝者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侄儿、侄媳、侄女、侄女婿、外生和外生女和本族五服内人等,朋友和外族人不参与。

时间。上午十二时前烧完。这天吃饭可以有酒有菜,但不是整桌,随意几个菜,但也有只吃主食没有酒菜的。

有感于农村殡葬礼仪

□郑健

农村人去世,殡葬礼仪多。

十里难同俗,三村尤共歌。

依规亲聚力,破矩戚伤和。

不失家家事,问君清楚么?

/4/26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gyuxianzx.com/pyxfz/74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