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土沃台亭九槐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哪里最好 http://m.39.net/pf/a_4582724.html

沁水西南土沃村之南,有一道老马岭,西起于西阳辿村,逶迤东去,坐落有东阳辿、台亭、汉封、后马园等村。老马岭过东阳辿村,分为南北二支,北岭名龙山,山之北即土沃河,河之南即土沃村,其东有汉封村;南岭名虎山,山之南即南阳河,河之南即南阳村,其东有后马园村。

台亭村位于老马岭东麓山谷间,四周皆山,满山松柏,西有黄岭倚恃,北有龙山盘绕,南有虎山伏踞,东有龙山南折回脉之塔山屏障,一方形胜之地。山谷底地势平坦,犹如一个小小的山间盆地,四周梯田环绕,环环增高,好似层层亭台,故名台亭村。黄岭山谷中流出一条小河,贯穿山谷东南而流,只见水来,不见水去,蜿蜒群山间,在羊茹村附近流入土沃河,再入南阳河(涧河),东流汇入阳城获泽河。台亭村有山林川谷之美,表里襟带之胜,气候温暖,土地肥美,水流丰沛,膏腴之地,物产丰富,适宜于种植小麦,固有“小济源”之称。

台亭村最早见于元代文献记载,台亭村之北岭龙山之下土沃村之东,有座虞舜成汤二帝之行宫,保存有一通元代创建行宫之时,沁水儒学教谕河内缑励所撰《修建圣王行宫之碑》,其明确记载:元朝至治二年(年),土沃乡民“刘源、徐玉偕格碑李惟贞、羊茹安德、刘聚、台亭程贵、宿场杨寿、大兴王德等,咸舍己财,鸠工募役,因就墅东古迹护国显应王之遗址,创构虞舜成汤二帝之行宫。”其碑阴载有创建行宫时,周边之土沃、宿场、台亭、羊茹、大兴、南王庄、中格碑、上格碑、下五泉(下沃泉)、中五泉、杏子(杏则)、西羊(西阳辿)、交口、南羊(南阳)、可封、下格碑等16个村庄布施者名录,其中“台亭:程显、程斌、程□、张容、程献、程忠、程广、张八、张荣、张福。”元朝至治二年距今近年,说明台亭村早在元朝,就已经是个著名村落,台亭村的形成应该更为久远,至今台亭村保存有很多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台亭村有三座庙宇,最早的是村西南的家庙,即家族祠堂。其遗址仍存,但面目全非,虽存有残碑,其始建与重修时间均已缺失。家庙所建应当早于元代,缑励《修建圣王行宫之碑》明确记载当时台亭村以程姓与张姓为大姓,而家庙创修残碑所记社首理事却为高姓与樊姓,而如今的台亭村则多刘姓与梁姓,究竟不知家庙为何姓家族祠堂?

台亭村西北山半有座玉帝庙,又称高禖祠,俗称上庙,庙已破败,废墟仍存。庙中存有一块清代乾隆二年(年)重修残碑,所记上庙在明代嘉靖年之前是座佛寺,后多次重修,陆续增建了龙王殿、高禖祠(娘娘殿)、五道神殿、财神殿,以及观宫安事殿等。

台亭村之西有虞帝庙,俗称大庙,创建于清代道光二十五年(年),同治元年(年)重修时所立《创厩碑记》曰:“道光乙已(年),村西新建大庙一所。”虞帝即舜帝,因舜帝曾为上古有虞氏部落首领称名。大庙今已破败,但保存完好,碑铭皆存。山门题额“蕴玉怀珠”,出自晋代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李善注:“虽无佳偶因而留之,譬若水石之藏珠玉,山川为之辉媚也。《尸子》曰:‘水中折者有玉,圆折者有珠。’《孙卿子》曰:‘玉在山而水润,渊生珠而岸不枯。’髙氏注:‘玉,阳中之阴,故能润泽草;珠,阴中之阳,有明故崖不枯。’《广雅》曰:‘韫藏也’。”意即石中藏着美玉而山岭就更加光辉,水里含有珍珠而川流便倍增秀媚。

简单地讲,“蕴玉怀珠”概括了台亭村的山水之美,村民们很喜欢这个山门题额,遂将台亭村雅称为“蕴玉村。”道光二十五年(年)邑学增生员刘□梓所撰《创修虞帝庙碑记》曰:“沁南蕴珠村,旧有虞帝庙,岂以地近历山,被泽特深欤,世远年沿(湮),不成院宇,且地卑隘,何以妥神灵而□欢?”至“道光庚子(道光二十年,年)秋,耆老顿谋兴作,询及村众,咸称曰善。”村众踊跃捐资,“遂重新而创修”虞帝庙。“自辛丑(道光二十一年,年)之春三月兴工,至癸卯(道光二十三年,年)之冬十月□成。”先后三年,重修了“正殿三楹,左马牛王,右玄坛神,次及东西廊庑厨厩,看楼舞楼”等等,使虞帝庙焕然一新。道光碑透漏,台亭村先前就有一座虞帝庙,但有庙无院,非常简陋,道光二十五年(年)与同治元年(年)先后重修时,补建了院墙与殿宇,重修的虞帝庙因以保存至今。

在台亭村山水之美中,尤以“九槐一莲”,“双柏双塔”的风光绝佳。台亭村向以村有九棵古槐闻名四方,即在台亭村中央,以及村东、村西与村南,各自相对均匀地生长着九棵古槐,树干粗壯,树冠硕大,枝叶茂盛,犹如九龙盘踞。九槐夏末结蕾开花,花蕾又名槐米,村民们应时采集,以供茶饮或药用。槐花开放之时,花团锦簇,清香弥漫,袭人陶醉。尤其是盛夏酷暑之时,整个台亭村都会被遮映在树荫之中,村民在槐荫下共话桑麻,百鸟在槐荫间婉转鸣唱,满村清凉世界。

槐树是一种古老的树木,在洋槐(刺槐)后称为国槐,其含义不仅有别于洋槐而命名,更深的含义在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家的象征,是我们国家名副其实的“国槐”,在中国所有树木中,它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最为丰富而且极其深厚,成为一种著名的文化树种。

早在周代,宫庭外植有槐树和棘树,天子会见群臣时,三公面向三槐而立,群臣立于左右九棘之下。《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后世因以三槐九棘比喻朝廷,比喻朝廷高官三公九卿,甚至比喻为国家的法律,《后汉书·袁绍传》有记:“诚恐陛下日月之明有所不照,四聪之听有所不闻,乞下臣章,咨之群贤,使三槐九棘议臣罪戾。”所以古人称朝廷宫殿为槐宸,三公高官为槐岳,公卿府官署宅第为槐府、槐第,有德行声誉的公卿为槐望、槐德等等。

在古代,要想登上三槐地位,须经科举考试。科考每在秋天,正值槐花盛开之时。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载:“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曰:‘槐花黄,举子忙’。”因此古人称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试之年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之月份称槐黄。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翁承赞》:“”唐人应试毎在八月,谚曰:‘槐花黄,举子忙。’承赞《咏槐花》云:‘雨中妆?望中黄,勾引蝉声送夕阳。忆得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宋苏轼《和董传留别》:“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孽海花》第五回:“屡踏槐黄,时嗟落叶,知道自己不是金马玉堂中人物,还是跌宕文史,啸傲烟霞,还我本来面目的好。”明彭大翼《山堂肆考》:“谚云:‘槐花黄,举子忙’,故赴举谓之踏槐”。

在传统文化中,槐树又是故乡的象征,旧时人们常把家乡称为“槐里。”明代官府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日后,各地移民思念故乡,流传一首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沁水全县的每个村庄,以致于整个北方的乡村,以及一些古老的寺院或城市中,几乎都有几棵古老的槐树。按一般规律,每个村庄最初的乡民,在初居一个村庄之时,先修几间草茅以供栖居,开辟几片耕地以供饮食。当他们安居下来后,都要栽种几棵槐树,槐树遂成为一个村庄的象征。所以,要想知道一个村庄到底有多少年的岁月,依据村里槐树的树龄,便可一望而知,槐树称为一个村庄,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沁水城东贾寨明代嘉靖年进士陈策家族门外长有一棵老槐,陈策对老槐情有独钟,嘉靖四十四年(年)曾撰《重修族门记铭》碑末,专门作了三首《咏门外长槐》曰:

门外长槐不记年,千枝万叶向青天。

先人种此昭阴德,早凯儿孙衮衮贤。

老干活枝叶更森,儿孙辈辈席繁荫。

祖功培此根深□,尙发三槐高万寻。

四壁青山拥此槐,柯条盘耸倚云开。

寒楦百阅□□茂,天为先公栽者培。

台亭村的九棵古槐,至今还还4棵存活,依然苍劲繁茂。其它6棵古槐,虽然早已枯败,却又生长出新生槐,树龄都不下三四百年,也可称为新生代古槐。至今依然存活的4棵古槐,经林业部门监测,其中一棵树龄约有年,一棵约有年,二棵约有年。已经枯败的5棵古槐,树龄大致与存活的几棵古槐树龄相当,其中二棵树龄要更长一些,约有年树龄。按年前计算,时值元朝(年--年),即土沃村之东舜汤《修建圣王行宫之碑》正式记载台亭村名的时代;按年前计算,时值南北朝时北魏(年--年)时期;按年前计算,时值东汉(25年--年)时期;按年前计算,时值西汉(年—8年)时期。台亭村的古槐,可以称为“汉槐”,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台亭九槐非常粗壮高大,围粗大约10米上下不等,树高约有30米上下。其中二棵古槐不知何时枯败,今天能够看到的是二棵古槐的新生槐。另有二棵古槐,在年因龙卷风被连根拔起。年又有一棵古槐,因暴雨滑坡被冲到。村里将这棵古槐分解加工成多块3寸厚1米宽3米长的条几板,全村80多户村民每户分到一块,还剩余20多块板材改做他用。由此可想而知台亭九槐有多粗多高。

天下存活的古槐颇多“唐槐”而“汉槐”不多,尤其殊少可与台亭村年的“汉槐”相比者。北京城里今有很多百年以上的古老国槐,被誉为北京“活的文物”,见证了北京城社的会变迁。年评选“市树”时,国槐获得的选票最多,被选为“市树”。

江苏徐州境内有四棵古槐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邳州市岔河镇良璧村的一棵古槐,年8月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州日报社《都市晨报》年3月6日载文《徐州的老槐树》记:“树下有《古槐赋》石碑一座,碑文载:‘良璧村北门内,傲然耸立一棵古槐,高二十余米,干围三点八米,虬枝叶茂,冠覆亩余矣。’据兴化院碑文云:‘贞观初年,敬德监工建庙,乃植槐于斯所也,寿龄千百年矣’。”

河南驻马店平舆县古槐镇有一棵“汉槐”,汉代平舆县隶属汝南郡,建国后平舆与汝南二县皆隶属驻马店市。相传三国时期,张飞行军路过此地,见一槐树长势茂盛,遂勒马止步,赞叹不已,从此留下“张飞勒马看古槐”的传说。民国重修《汝南县志》记:“城(汝南)东六十里平舆有古槐,大二十余围。”明代文人李尚苑《过平舆看古槐》诗云:“闻道平舆有古槐,世人传说汉时栽。千年神物独存种,百代灵根自葆胎。”年古槐被平舆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滨州博兴麻大湖畔的湖滨镇湾头村,也有一棵“汉槐”,名气很大,它就是神话故事《天仙配》中,为七仙女与孝子董永做媒证婚的老槐树。有关专家考证,董永确有其人,为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山东滨州博兴)人,被列入古代“二十四孝”之一。据说老槐树促成董永与七仙女百年之好后,长势更加繁茂,至今苍劲挺拔。当地村民都认为老槐树是一棵仙树,称其为“媒仙古槐”,多年来传颂不朽。

从台亭村存活的几棵古槐的树龄推测,台亭村至少已有年的历史。即是说,早在西汉时期,已有乡民落居台亭村,台亭村是个非常古老的村庄。沁水境内很多村庄,都有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槐,但一个村庄竟有九棵千年古槐,这就较为罕见了。九棵千年古槐,每至春天,新枝发叶,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状如华盖;夏天时,枝繁叶茂,庇荫全村,槐花开放,弥漫清香;秋天时,串串槐果(别名槐角、槐豆),颇似念珠,茶饮药用,沁人心脾;冬天时,龙干虬枝,顶天立地,百折不挠,欲附霄汉,非常壮观,诚为一方绝胜。

台亭村西北山凹沙崖间,长有一棵硕大古老的黄连树,当地村民称为“黄莲树”,台亭村故有“九槐一莲”之称誉。其实这棵黄连树,既与莲花有别,也与黄连不同。黄连属于多年生草本药科植物,黄连树则属落叶乔本植物。黄连为草,黄连树是木,别名楷木、楷树、黄楝树、药树、药木、木黄连、黄连牙、黄连茶等。黄连树喜光,耐干旱瘠薄,根深抗风,生长较慢,寿命较长。木质黄色,坚硬严密。幼叶可充蔬菜,并可代茶;叶芽根皮,亦可供药用。树干高耸,树冠开阔,树姿秀丽,枝密叶繁。春季先花后叶,雌花成腋生圆锥形花序,雄花则成密总状花序,花絮颜色亮丽。秋后球形核果成熟时呈红色或紫蓝色,老叶变的红艳如霞,能够一直保持到深秋,甚为美观。黄河流域至华南、西南地区均有分布。山西阳城见有分布,沁水较为少见。

台亭村这棵黄连树,围约10米,高约30米,树干高耸,枝密叶繁,树冠开阔,树姿秀丽。树干上部分出二条支干,呈二龙角状,有欲赴云汉之势。村民世代相传,都说这棵黄连树约有0多年树龄。千百年来,其与村中九槐一道,历尽岁月沧桑,经受风霜雪雨,守候着台亭村这个宁静的村庄,见证着这块土地的旧貌新荣。相对于九棵古槐来说,黄连树犹如是锦上添花,非常独特,分外夺目。山西教育出版社年出版的山西林业厅原厅长刘清泉所著《山西古稀林木》,记载了这棵黄连古树,列入山西百棵名树之列。又据有关林业专家介绍,凡有黄连树之地,大多是雄雌二株同生。台亭村黄连树属雄性,而在台亭村之西约五里的西阳辿村东北山凹沙崖间,果然长有一棵与台亭村黄连树相当的雌性黄连树。二棵雄雌黄连树,同在老马岭东衍脉龙山之下,地脉相连,脉气相通,东西相对,千年同生,万古共荣。

可惜了台亭村的“九槐一莲”,因处于深山偏邑,尽管台亭村民常常以其为自炫,其名气却不是很大。北京将百年古槐选为“市树”,江苏把良璧古槐列入“重点文保”,河南也将平舆古槐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山东因为博兴“媒仙古槐”而传颂不朽。唯有台亭村的九棵古槐,甚至沁水人大多都不知台亭村有个“九槐一莲”之胜景,正是独在深山人不知,纵为绝胜,却难成奇观矣。

台亭村东北迎瑞桥东的“东坡圪梁”,曾经并生着二棵树龄约在0年以上的古柏,树围约4米,树干约10米,树高约30米。二树之间相距10余米,树荫下若卧一丈羊(0只),不论大雨或小雨,都淋不到羊身上。双柏生长在一堆黄沙崖间,似乎越干涸越挺拔,威风凛凛,参天而立,傲视苍穹,指点沧桑,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枝繁叶茂,树冠荫盖,四时同色,青翠苍劲,此所谓“岁不寒无以知松柏”矣。东坡双柏是台亭村的风水树,村民们对古柏倍加敬畏爱护。千百年来,东坡双柏也荫护了台亭村的风水命脉,使台亭村山水宜人,欣欣向荣,风雨应时,流年平安,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多少年来,台亭村一直是周边最富裕最安定的村庄。

上世纪40年代,晋南一位商人看中了台亭村的二棵柏树。当时的村长刘振铎,经受不起官方的压力,竟将这二棵关系台亭村风水命脉柏树砍倒,卖给了晋南商人。柏树砍倒时,流出的红色柏油顺沟而下,染红了迎瑞桥下的小河。二棵柏树加工成了可做10口棺材的4寸厚1米宽2.5米长的40块土板,运输时二匹骡马只能驮载一块板。晋南商人走后,分解柏板的锯末堆成了一座小山,村民李宝玉从中提炼出多斤柏油。

旧时,台亭村曾有一个乡村戏班,除村民自娱自乐外,还常到外地进行演出。就在台亭村长刘振铎砍倒二棵柏树卖给晋南商人之后,台亭村发生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当时,台亭村戏班正在邻县翼城演出,一夜之间,戏班40多位人员,突然不明不白的全部故去。噩耗传回台亭村,家家挂白,全村悲哀。尽管戏班人员故于他乡可能有其他意外,村民们宁可相信,是二棵柏树被砍被卖,坏了台亭村的风水,搞的天怒地怒,神怒鬼怒,才使台亭村遭遇如此的噩运。

这是台亭村遭遇的又一次天灾人祸。早在清代光绪三年(年),天下大旱,沁水遭受空前劫难。光绪《沁水县志·祥异》:“光绪二年(年),岁歉。三年(年)大旱,饥馑相望,民多饿死。四年岁大禝,人民死亡过半。”光绪四年(年)中村大庙所存无名氏所撰《荒政碑记》与光绪十四年(年)杏峪石堂村大庙所存乡人张金文所撰《光绪三年灾荒碑记》等碑,对光绪三年沁水旱灾都有详细记载。旱灾自然波及到台亭村,村西虞帝庙存有光绪三年乡人李启泰所撰《光绪三年灾荒碑》记:

至若光绪三年之灾,固人人所共见也。夏麦薄登,煮野菜以作羹;秋稼未收(中缺)饥,疾首蹙额,尽是无食之辈;鹄面鸠形,同是啼饥之侣。行者横尸遍野,居者伏床待毙。谷价一倍之十,人去十分之七。

又记:“光绪三年八月,本村人共有四百四十余口,至四年八月,本村人只余一百二余口。”灾前台亭村有人口余人,灾后仅剩余人,三年大旱中,台亭村多达余人被饿死。而到民国时,又因为砍倒了二棵柏树,戏班竟然死了40多人,真是骇人听闻。如果说大旱三年死了全村将近三分之二人口,是难以避免也无力抗拒的天灾;砍了二棵柏树戏班就死了40多人,则是可以避免也是能够抗拒的人祸。可谓是天网恢恢,神灵不佑,天理难容,报应不爽矣。

台亭村虞帝庙存有一通乾隆四十五年(年)乡人刘景清所撰《创建碑迎瑞桥暨输桥基道路并重修石塔碑记》,记载了台亭村民集资创建碑迎瑞桥及道路等事宜,又记:

又以东南其地为文风之系,复倣(依)旧址修补石塔二座。由是崎岖者而荡平矣,迂折者而通直矣。接东山之脉,起巽(东南)地之龙,车马之过坦坦平平,人文之兴郁郁蔚蔚,诚至吉而至顺者矣,此余桥名迎瑞之所由寓意也。

台亭村北岭龙山之东回龙岭上,有一高一低二个山包,高者名大塔岭,低者名小塔头,上建二座石塔,大者名奎斗星君塔,小者名文昌帝君塔,不知始建于何时?乾隆四十五年曾经重修,说明石塔由来已久。另有碑铭记载,二座石塔在咸丰四年(年)再次重修。奎斗星君与文昌帝君,在古代民间信仰中,都是掌管主宰文运的神灵,故乾隆碑记“又以东南其地为文风之系,复倣旧址修补石塔二座”。

奎斗星君即魁斗星君,又称大魁星君或大魁夫子,凡参加考试者无不敬仰,古代各地无不为之建有奎星阁魁星楼,又名魁星楼。世人常把“奎”俗化为“魁。”民间信仰认为,魁星是主宰文运功名的星宿之神。故魁星楼正殿内塑一个鬼形神象,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两角。一手握朱笔,一手持墨斗,形如点状,示意“金榜题名。”一脚金鸡独立,脚踩鳌头,有“独占鳌头”之喻;一脚向后跷起,与手持墨斗作点状,形如“魁”字大弯钩,这就是传说中的“魁星点斗。”古时各地都有魁星楼,一般都建于城的东南方位。读书人拜魁星,为的是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沁水古代十景中的“莲塘时雨”,位于沁水古城东城墙南段之城外,中有君子亭,是为文人学士谈诗论文所建,城头即建有一座奎星阁,象征了魁星高照蟾宫折桂之意。光绪《沁水县志·营建·学校》:“奎星阁,在东南城上,乾隆五十三年邑令周璲建。”(参见本编前文《龙岗迎晖》)。

文昌帝君与奎斗星君共掌管天下文运,而且凡人间之乡举里选,科举考试,仕禄官秩,封赠奏予等等,都归文昌帝君掌管,所以文昌帝君很受天下读书人的崇拜。明清以后,随着科举兴盛,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阁(祠、宫、庙)。旧时沁水县城东城门外与北街口,就有二座文昌宫。康熙《沁水县志·祠祀志·祠庙》:“文昌庙,在东关,内有交贯神庙,前令(明代崇祯年间)杨应桂建。相传其神为元时云南进士,死后显梦于人,多灵应。”光绪《沁水县志·职官·宦绩》:道光年知县孙谦豫,“修文昌庙,捐俸一千两为首倡,邑中士民皆踊跃乐输,遂不日成之。惠政多端,未能详述。每到(碧峰)书院,乐与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复厚给膏火以奖励之,沁邑文风一时丕振”。

文昌帝君名梓童,又作“梓潼”,民间传说其为文昌星下凡,道教称为文昌帝君,或称梓潼帝君。相传文昌帝君俗名张亚子,本为蜀人,居蜀中七曲山,仕晋,战死,后人立庙祀之。唐宋时封王,元时封为帝君,掌管人间功名禄位事。宋吴自牧《梦粱录·外郡行祠》:“梓潼帝君庙,在吴山承天观。此蜀中神,专掌注禄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选者悉祷之。”《明史·礼志》:“梓潼帝君者,记云: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没,人为立庙,唐宋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

旧时台亭村风光秀美,物产丰饶,村民生活无忧。美中不足的是读书风气不盛,没有出现过一位进士举人,也没有出现过一位名人学士。而相距台亭村不远的西文兴村,建有一座文昌阁,不仅五业兴旺,明代还有一位柳遇春高中举人,名气响亮。大概就是鉴于台亭村文运不盛之遗憾,台亭村先贤才一次修起二座“为文风之系”的石塔。以塔代阁,各地并不少见。沁水城东龙岗塔,实际就是一座文昌塔(参见本编前文《龙岗迎晖》)。

台亭村二座石塔在年被拆毁,塔基至今仍存。没有人系统考察过二座石塔建起后对台亭村文运发生过什么影响,有幸的是二座石塔建起后,为台亭村增添一处人文景观。每当朝阳升起,石塔最先得晖,映照全村,景色十分壮观。台亭双塔,与台亭双柏,以及台亭九槐一莲,构成一个内容完整而且非常丰富的山水人文景观,保护它宣传它,以促进新时代新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

?(摄影王扎根)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gyuxianzx.com/pyxfz/87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