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场村位于秣陵镇人民政府西侧,国道西侧,南邻国道,东邻金营村,南邻秣陵镇镇区,西邻三里店村,北邻姚庄村,现在已和秣陵镇镇区融为一体,辖一个自然村一个村组,总面积为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为亩。
历史沿革
清代属项城中区北街北关牌管辖。民国时期属项城县城关区管辖。年属项城县民主政府城关区管辖。年属城关人民政府管辖,为吴场生产大队。年为城关区吴场生产大队。年复为城关区吴场生产大队,年改社为乡,城关改为老城,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为老城乡吴场村民委员会,年,老城乡合并于秣陵镇,为秣陵镇吴场村民委员会。
村名由来
明初,吴氏三兄弟(吴大功、吴二功、吴三功)从山西洪洞移民来此,经商议,吴大功定居项城县和店(今属平舆县)。吴二功在泥河南岸石桥口东定居,取村名为吴老庄。吴三功定居县城(今秣陵镇)城里。明朝末年,吴氏先人在县城里居住,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经常在城墙外既现在的北门以西练武强身保护自己,后来为了耕地方便,打场晒粮容易,在北城门西落户,天长日久,繁衍生息,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现在的吴场村。
还有另一种说,据今吴老庄村民口传,吴氏来祖祖籍山东枣林庄(山东州城北七里之遥的安邱王府村,原名原名枣林庄,为明、清八大移民发源地之一。据明朝石碑记载:明以前此村称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简称安邱府至今)。明初,吴氏吴荣、吴贵兄弟二人,因战功,奉命南迁,居住陈州府。吴荣之后世居于陈,吴贵之后兄弟三人,吴江定居项城县和店(今平舆县),吴海定居泥河南岸石桥口东吴老庄,吴河定居县城(今秣陵镇)城里。
姓氏族谱
本村有吴、石、赵、陈、马、杜、刘七个姓氏。其中吴氏为本村的大户,人左右。
项城吴氏族谱
项城吴氏族谱,从公元-年历时四年完成第三次续修,吴场村油吴定金参与续修族谱。
吴氏族谱(年修订)序
戍申岁堂弟贯念我吴氏自三左移居陈郡分处于项邑者为弱族弟子员。而外无功名发达之士。然名安生理,祖德难忘。于是纠合族人创为宗谱。水源木本共寻支派,列图如右。又闻居苑邱者,原系初分的派。查淮宁邑乘邢台司训公抱文武才当有明之季冠薄郡城与兵宪州牧抗节不屈。孝廉公以弘治丙午乡荐者绩夏津,他如功。恭公行标痒序皆其卓卓可纪者。其孙先治闻贯弟修谱心切,是之遂其本转,序列成编,图思谱以传言亦以备遗,非敢妄攀高门也。为支分派别,原本可据,不以异地而或略也。
看一村风景,品一村故事。你们村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故事传说?盛情诚邀你来参加《项城一村一故事》,加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