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 字起功,南宋末蔡州(今汝南)人。善射,能力挽二石弓。初为宋沿江制置使兼知黄州陈奕部下。元丞相伯颜攻宋,于蒙古世祖至元十二年()至黄州(今湖北黄冈),高兴降,授千户。从伯颜军灭宋,屡立战功,升管军万户,留驻东南,平息浙东东阳、玉山、福州、漳州等地抗元武装。至元十七年擢为右副都元帅,参与镇压漳州陈吊眼、建宁黄华、婺州施再十、头陀军、处州詹老鹞、温州林雄、徽州汪千十等起义军。官至江西行省左丞、福建行省右丞。世祖至元二十九年()与元将史弼、亦黑迷失等率师浮海抵爪哇,次年兵败而归。成宗时,历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同知枢密院事、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等职。武宗时,任河南行省左丞相。卒赠太师,谥武宣。
?赵好德(~),字秉彝,元末明初河南汝阳(今汝南)人。自幼聪慧,元至正十一年(),年18岁中乡试。后自和阳(今安徽和县)渡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拜见吴王朱元璋,得朱赏识,留军中供职。多次告诫朱元璋莫嗜杀人,辅佐其讨平天下。洪武元年(),朱元璋立国称帝,授赵好德为陕州(今河南陕县)同知,寻迁安庆(今属安徽)知府。洪武七年()升为户部侍郎,翌年晋吏部尚书,妻张氏被诰封为淑人。常与何显周等春、夏、秋、冬四辅官被太祖诏至内殿,坐论治国安邦之道。受太祖各赐锦衣一袭,命画工把其像画悬挂禁中,诰封三代爵号。洪武二十三年()迁官陕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二十八年()病故于任上,年62岁。有司护丧归汝阳,检点其遗物,箧中仅诰敕11通及书籍数十卷,别无他物。世人无不崇敬。
?徐理(?~),明西平人。明初从诸将征伐有功,累官至永清左卫指挥佥事,调营州中护卫。朱棣举兵“靖难”,克大宁,徐理领兵间道诣军门请见,遂从朱棣,参与白沟河之战。克雄县、沧州,定两淮,入南京,大小10余战,皆鼓勇争先,所向克捷。遂升。惠帝建文四年(),封武康伯,还守北京。理治军宽厚驭下,士卒乐为其用。
?梁铭(?~)字自新。明汝阳(今汝南)人。父梁来,仕百户。洪武末,铭承袭父荫,改补燕山前卫百户。靖难之役中,北平被李景隆围,梁铭从燕王世子朱高炽守北平,战拒甚力。以功升后军都督佥事。侍仁宗监国。永乐八年()坐事下狱。十九年复原职。仁宗即位,进都督同知,以参将佩征西将军印,镇守宁夏,封保定伯。宣德元年(),命为左副总兵,从安远侯柳升出兵交趾(今越南北部)。二年于倒马坡遇伏战败,当夜病卒。子梁珤,官平蛮将军、保定侯。
?梁珤(bǎo)(?~)字惟善,明汝阳(今汝南)人。父梁铭,官至都督同知,封保定伯。珤袭父爵,命领五军营,纪律严明。正统十三年(),任副总兵,镇压福建邓茂七起义。班师后,起义军余部再起,被谪为事官。景泰元年(),拜平蛮将军,率四省之师,镇压湖南、贵州苗民起义,俘苗民起义首领韦同烈,又镇压湖广清浪苗民起义。进封保定侯,掌都督右军。天顺元年(),出镇陕西,破敌于凉州、靖虏堡。宪宗即位,召还,掌都督左军府事。病卒。追封蠡国公,谥襄靖。
?李逊学(~)字希贤,明上蔡人。宪宗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官浙江、陕西、山东,俱管学政,重视发展各地学校教育。武宗时,升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武宗正德十一年()升礼部尚书,寻兼学士,入阁专管诰敕,教授庶吉士。性格开朗,工于诗文,著有《悔轩集》。
(《天中记》)
?陈耀文字晦伯,明确山人。幼聪敏好学,有神童之称。世宗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中书舍人,选工科给事中。因建言与权臣相抵牾,被谪为魏县丞。后历淮安推官、宁波苏州二府同知、南京户部郎中,官至陕西太仆寺卿。辞官归里,肆力著述。耀文学识宏博,工于考证,又喜词曲。著有《经典稽疑》《学林就正》《正杨》《天中记》《花草粹编》等。《天中记》凡60卷,共分类,体例完善,取材广泛,采辑丰富,征引完备,为古代类书中最完善者。
?卢镗,明汝宁卫(今汝南)人。出身将门,世宗嘉靖时承祖荫任福建都指挥佥事,以副总兵职协守江浙,防御倭寇(活动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集团)的侵扰。嘉靖二十七年),破倭寇据点双屿。嘉靖三十四年(),与俞大猷败倭寇于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乘胜追敌海上,在大陈山(今浙江黄岩东)活捉通倭头目林碧川等。次年,又与胡宗宪共谋灭通倭首领徐海、陈东、王直等。因平倭之功,累迁总兵官、都督同知。后又在宁波、温州等地,累败倭寇,基本平息浙江沿海倭祸。甚有将略,与汤克宽齐名,仅次于戚继光、俞大猷。后因主帅胡宗宪被劾,事及卢镗,被免官。
?张九一(~),字周助,号周田。明新蔡人。世宗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授黄梅知县,擢吏部郎中。因与刑部郎中王世贞关系密切,受严嵩党羽排挤,被谪广平府同知。后累进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在宁夏,悉心谋划,开渠修坝,广招农民开垦,辟田14万亩。卒于家。平生以文章著称于世,时人称为“后五子”(即南昌余日德、蒲圻魏赏、歙县汪道昆、铜梁张德、新蔡张九一)之一。喜藏书,筑万波楼,积书万卷。广览博物,尤善草书。著有《朔方奏议》《绿波楼文集》等。
?赵贤(~),字良弼,号汝泉。明汝阳(今汝南)人。世宗嘉靖三十五()进士,授户部郎,出查临清、辽东钱谷,严于律己,杜绝舞弊。四十四年,起补荆州知府,值当地水灾,贤亲赴村落,计口赈饥,并组织民力,筑堤开渠,既免除了荆州水患,又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因政绩卓著,加三品服俸。穆宗隆庆二年(),升湖广参政。后晋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条上十事,复陈救荒四事,并一一措诸实施。历三载,楚地面貌大变。神宗万历三年(),召回协理院事。后历副都御史、山东巡抚、吏部侍郎、吏部尚书。与张居正相善。致仕归里,卒于家。
?李本固字叔茂,明汝宁(今汝南县)人。神宗万历八年()进士。初任知县,甚有政声,擢升御史,历任湖广、云南、陕西巡按御史。因疏请册立东宫,被削籍归里。光宗立,起任南京大理寺卿,再言事罢归。归里后,披阅载籍,欲有所论著。万历三十六年(),时任汝宁府知府黄似华请其主纂《汝南志》,历时9月脱稿,共24卷,为现存最早的汝宁府志。志余史料著为《汝南遗事》。另著有《碧云馆集》等书。郡人尊称其为“李少司空”。卒后谥赠工部右侍郎。
?李宗延(~),字景喆,号高毓,明汝阳(今汝南)人。神宗万历十四年()进士,由知县升为御史,在神宗拟立朱常洵为太子时,他上疏指责“废长立庶,非太祖法”,几乎遭杀身之祸,为廷臣力救,始得削职归里。居家18年,钻研经史,藏书数万卷。光宗泰昌元年(),被荐用,召为大理寺卿。熹宗天启三年()晋户部尚书,五年迁吏部尚书。不久遭魏党排挤,罢官归里。熹宗曾亲笔为其题写“秉铨清正”。著有《十三经字诂》20卷、《栩栩轩文集》10卷。
?傅振商,字君雨,明汝阳(今汝南)人。神宗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改江西道御史,出按畿南,注意整饬学政,建恒阳、国士、天雄三所书院。后任大理寺丞、大理寺右少卿,迁太常卿。巡抚赣南,捕获当地农民起义首领丘囊。升任南都兵部右侍郎,劾魏忠贤党羽怀宁侯孙承荫摧残军民之暴行。崇祯三年(),赴南京,力饬军政。升兵部参政、机务尚书。后称病乞请致仕。自号养拙瘦。卒年68岁,赠太子太保,谥庄毅。生平学识渊博,著有《爱鼎堂文集》等。
?张沐,字仲诚,号起庵,清初上蔡伏羲庙人。世祖顺治十五年()进士,授内黄知县。其治以躬行为本,敦教化,重农桑,与民休息。康熙二年坐事免官。康熙十八年(),以魏象枢之荐,授四川资县知县,屡举廉吏。乞病归,从孙奇逢游,与汤斌、耿介往来讲学,深受汤斌推重,时称当代真儒。后主游梁书院,晚年辟白龟圃教授学者,人称上蔡夫子。生平教人略宗程朱之法,其示为学次第,曰立志、存义、穷理、力行、尽性、至命。著述达23种之多,文笔流畅,剀切详明,独标精蕴。纂有《上蔡县志》《开封府志》《河南通志》。著有《周易疏略》4卷、《书经疏略》6卷、《诗经疏略》8卷、《礼记疏略》47卷、《春秋疏略》50卷、《溯流史学钞》20卷、《图书秘典一隅解》1卷(以上见《四库全书总目》)、《孝经疏略》1卷、《四书疏略》29卷、《道一录》5卷、《学道六书》6卷、《为学次第》6卷、《六渝敷言通俗》6卷、《前川楼文集》2卷、《前川楼诗集》1卷。
?程元章(~),字冠文,清上蔡人。为北宋大理学家程颐后裔,其六世祖程尚智避明末战乱迁居上蔡。程元章于圣祖康熙六十年()以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世宗雍正元年()主持四川省乡试,二年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三年署日讲起居注官,兼纂治河方略。六年晋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授詹事府少詹事。七年,署浙江布政使。皇帝以其“得大臣体”,赐书褒奖,次年擢安徽巡抚。清吏治,查田赋,除陋习,开庐州城内金斗河。十年,署浙江总督,兼管巡抚盐政。先后动众筑塘、建闸,备蓄泄,垦田数万亩。高宗乾隆元年(),授漕运总督,二年署礼部侍郎,又转吏部左侍郎,充殿试读卷官。五年,以年高罢归。十五年,乾隆巡视中岳,授予侍郎衔。著有《溯洛堂诗文集》。
?陈大喜(~?),字泰和,清末汝阳县陈家寨(今平舆县东皇庙乡老围子)人。咸丰元年()冬,与皖捻首领张乐行结拜为兄弟,任皖捻各棚拳场总教练。咸丰三年()秋,张乐行据皖北起义,大喜夫妇回乡“拉棚子”。咸丰十年(),以平舆为据点,联络正阳张凤林等举起“豫南捻军”大旗。咸丰十一年()春,大喜率部攻打汝宁府城,占据府城周围数十圩寨。是年夏,分兵进攻新蔡、正阳、项城、确山、息县等地,使整个豫南地方政府陷入瘫痪,赋税无征,军饷无措。同治元年()秋,清军在平舆纠集清兵多营,对捻军各个圩寨分割包围,大部分圩寨被清军占领。同治二年四月初八(年5月25日),与清将余际昌激战于正阳南之方寨,全歼清兵,击毙余际昌。同治三年初(年2月),捻军攻克湖北霸山,二月攻襄阳、樊城,夏秋打回河南光山。此间天京失陷,西北太平军回救天京,至霍山黑石渡遭清军伏击全军覆没。大喜与赖文光、张宗禹等收集太平军余部,整编新军,先后在郑州、南阳、鲁山三次大败僧格林沁,困河南巡抚张之万于叶县,围清团练大臣毛昶熙于汝南。同治四年(),捻军与清军周旋于河南、安徽的数十府县。四月二十四日(公历5月18日),捻军伏击清军,杀死号称“常胜将军”的清亲王僧格林沁,全歼所率1.1万余名蒙古马队。清政府急命曾国藩督军围剿捻军,大喜率部转战河南、湖北,坚持至当年底,之后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