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楼
射桥镇东北,有一村庄叫姚楼,姚姓人家于此建楼,故名。
明朝洪武年间,一位姚姓武官,名字记不得了,追随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战,功成名就之后卸甲归田,锦衣还乡,过起了田园生活。由于他到过南京,见过大世面,对江南建筑颇感兴趣。便命随从画下样式,回到家乡后依样画葫芦,建起了具有南京民居特色的楼房,当时与汝南周围具有传统中原模式的建筑相比,显得迥异瑰丽,与周边平民百姓的茅草小屋相比,更是鹤立鸡群了。周围各村的村民便呼之为姚楼,即姚家之楼,此名一呼即响,流传至今。
据说姚楼的布局比较独特,此院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江南建筑,而是略有融合。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马头墙高高翘,青瓦白墙,兽脊飞檐,而姚家院落为青瓦青砖墙,这是为了符合本地外墙不刷的传统。
姚家楼为三进大院,面积约有三亩。院落坐北朝南,三个院落以及各房屋以廊墙连接,夏不受日,冬不沾雪。南大门气势恢宏,“走马门楼高丈二,黑漆刷来钉铜钉。扭头狮子把门把,歪脖子瞪眼噙钢铃”。走过大门迎在面前的便是屏风,屏风位于南大门与过厅之间,上绘各种图案,屏风上散小瓦,中有一兽,两头构檐。过厅为单层,五间相连,东西厢房各三间、单层,与过厅相对。过厅、厢房墙为青砖,屋顶为小瓦、里子为八砖。屋脊有文武兽,武兽(既有兽头,也有旗杆)较多,文兽(只有兽头)相对较少;过厅的屋脊兽较多,厢房相对较少。穿过过厅,便到了中院,中院楼宇两层,一层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与之相对。楼宇巍峨高大,气势磅礴,墙为青砖,屋顶为小瓦、里子为八砖,屋脊兽最多。而且兽的体格明显比南院、北院的大。楼宇处于院落中央,登二楼可俯瞰整个院落。过了中院,便到了后院,后院为二层小楼,与中院格局、建筑样式基本相同,只不过,北院楼宇与中院相比小得多了。
大门、屏风、过厅、中楼、后楼在一条中轴线上,所有建筑的灰口都是用糯米熬成汤参石灰调和而成,用此料砌墙,比今天用沙灰砌墙坚固得多。所有院落青砖铺地,面积基本相当。每个院落46个房间,三个院落连在一起,占地面积10亩还多。
姚家家大业大,他的后人姚广业,民国时还拥有12顷亩土地。民国31年年成假,老百姓流离失所。姚广业放粮赈灾,还在自家的麦秸垛上放一把钉耙,让人专门用来刨柴火,通过救灾,使周围很多穷人免于饿死。
姚楼从明初修建之后,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60年代,刚开始是作为官方存放粮食的粮库,保存还算完整。后来分给贫农居住,就越发毁坏了。最后破烂不堪,人们就把楼给拆了。今天到姚楼一游,连一片完整的瓦、砖也找不到了。
解放时,姚广业被划成地主,被人活活打死,在打姚广业时,一些曾受过姚家恩惠的人良心未泯,站出来替姚广业说话,结果也挨了一顿批斗,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说话。由于当时形势严峻,姚姓后人就离开故乡,奔新疆去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