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文庙奉祀先贤先儒

吉林文庙东西二庑为从祀孔子的先贤、先儒的纪念性建筑。先贤为文庙中从祀的第三个等级。文庙中的先贤,大多数为孔子的弟子。乾隆六年(年),礼部颁定《文庙正殿两庑位次图式》,乾隆十八年(年),东西庑从祀的先贤为七十七人,先儒为四十六人。其位次是清朝颁定,故成为文庙礼制,为后世继承。

东西庑先贤儒的位次和等级由于是由清朝廷颁布,十分严肃。乾隆以后,仍不断有罢黜和增加。这主要表现出当时统治者对于从祀者明确的政治判别。据《吉林通志》记载,民国八年(年),吉林文庙从祀东西庑的先贤为七十九人(其中东庑四十人,西庑三十九人,先儒为六十九人(东庑三十四人,西庑三十五人)总计人。

东庑先贤公孙侨小传

姬侨(?-前年),春秋时期郑国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姬姓,氏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出身于郑国贵族,前年(郑简公十二年)为卿,前年(郑简公二十三)年执政,辅佐郑简公、郑定公20余年,卒于前年(郑定公八年)。历史典籍一般称他为“子产”。年轻的孔子在一次出外游学的时候,路过郑国,专程地拜会了子产,严肃恭敬地以师礼向子产求教。子产也非常欣赏孔子,与其结为忘年交。

子产在执政期间,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措施是:整顿田制,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铸刑书,修订并公布了成文法;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其政治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在世界观方面,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他认为天体运行的轨道与人事遵行的法则互不相干,否定占星术能预测人事。但子产仍保留灵魂不死观念,认为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仍能滋生淫厉。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对形神关系的初步探讨。他还提出了人性观念,认为“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探讨人性问题的开端。

东庑先贤林放小传

林放(前年——前年),字子丘(邱),春秋末鲁国(今放城镇放城村)人。为殷末太丁之子比干后裔,以知礼著称,约与孔子同时。林放曾向孔子问“礼之本”,孔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因其对“礼”颇有造诣,曾与孔子共同研讨过“礼”,所以被后世尊为先贤。

相传他终生不仕,隐居泰山,高卧山林,放浪于松石云水之间,向进山香客宣传孔子的学说,并给当地山民传授礼、乐、书、数等文化知识,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他虚心好学,造诣颇深,在当时已负盛名。正因为他对礼的传播和发扬光大作出了贡献,所以受到历代帝王、文人的景仰。汉代的文翁特为林放绘制了肖像。唐开元二十七年(年),唐玄宗李隆基追赠林放为“清河伯”。宋大中祥符元年(年),宋真宗赵恒下诏追封林放为“长山侯”,并从祀孔子文庙。宋大理寺丞、朝散大夫刁衎与南宋高宗赵构均有《先贤林放赞》诗。

东庑先贤原宪小传

原宪(前年-?),姓原,名宪,字子思,亦称原思,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鲁国人。原宪出身贫寒,清静守节,个性狷介,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一生安贫乐道。

孔子主张,生活虽然困厄贫穷,但不能受乱君之禄。乱君当政,“道”不行天下,却出来“干禄”,是可耻的。原宪奉行了孔子的教诲,努力追求“仁”的目标,孔子死时,原宪仅三十七岁,正值盛年力强之时,却没有去追求官职,没有投靠权贵,而是跑到卫国去,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子贡见原宪穿戴破旧便问他:“你是不是病了?”原宪说道:“我听说,一个人没有钱叫贫;学了一身道术而不能去实行才叫作病。像我现在这个寒酸样子,只是贫,并不是病。”

他是孔门弟子中少有的一个“不厌糟糠,匿藏于穷巷”的人物,他秉持着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主张,穷不失志,是“贫而无怨”的典型人物。《韩非子·显学》把原宪之儒列为“儒家八派”之一。

东庑先贤南宫适小传

南宫适,生卒年不详,名适,字子容,通称南容。南宫适曾拿古代的事来问孔子,大体意思是当今社会尚力不尚德,但按验历史却是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他向孔子请教这个问题,孔子虽然没有当面回答他,但认为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说明他平时对儒家遵奉的“王道”很有研究,所以孔子称赞他是一个君子,一个崇尚道德的人。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只称赞他的两名学生有“君子”之德,一个是宓子贱,另一个就是南宫适,可见,孔子对南宫适的评价是很高的,甚至因为他奉行的处世准则而把侄女嫁给他了。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云:“南宫适世清不废,世浊不污。”这段话是从《论语·公冶长第五》的“子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的话衍化而来,正体现了南宫适的处世准则。孔子主张:“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在这一点上,南宫适正是按老师的观点去行事的。

东庑先贤商瞿小传

商瞿(前年—?),商姓,名瞿,字子木,华夏族,春秋末年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

商瞿喜好《易经》,孔子的教育原则之一是“因材施教”,自然就传授《易经》给他。在七十二贤弟子中,商瞿是对《易》最有研究的一个,卜易灵验如神。孔子夸赞商瞿说:“瞿啊,尔心细若发丝,又通《易》理,难怪能卜之灵验如神呢。”

后来商瞿又传《易》给楚人子弘。商瞿的造诣胜过子夏,是孔门传道者之一。从此《易》传于后世儒者,传八代至汉川人杨向。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杨向以懂易学而至中大夫,以《易》学入仕者还有即墨成、孟但、周霸、主父偃等。

唐开元二十七年(年),商瞿被封为“蒙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年),加封“须昌侯”。南宋咸淳三年(年),以“须昌侯”从祀孔子。明嘉靖九年尝页仔趋(年),改称“先贤商子”。

东庑先贤漆雕开小传

漆雕开(前—?)春秋时鲁国人。字子开,又字子若,又说作子修,孔子学生,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漆雕开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学说,认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恶,提出了“天理”和“人欲”的概念,形成了人性论。著有《漆雕子》十三篇。其为论有理,深受好评。

漆雕开是孔子弟子,为人谦和而有自尊,博览群书,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他主持正义,刚正不阿,主张色不屈于人,目不避其敌,具有“勇者不惧”的美德。《史记》记载,他曾随孔子学习《尚书》(即《书经》,是孔子所整理中国上古的历史资料)。漆雕开《孔子家语·弟子解》亦说他“习《尚书》,不乐仕”。一次孔子叫他去做官,说:“子之齿可以仕矣,时将过。”他答曰“吾斯之未能信”,表示不愿做官。孔子听后很高兴。《公冶长》亦有记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读音yue)。

《韩非子·显学》把漆雕开列为儒家八派之一(漆雕氏之儒)。唐开元二十七年(年)追封“膝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年)加封“平舆侯”。明嘉靖九年(年)改称“先贤漆雕子”。

东庑先贤司马耕小传

司马耕(?—前年),司马氏,名耕,字子牛,亦称司马牛,孔子学生,宋国人。

司马耕善言谈,性子急躁。他问孔子有关仁的道理,孔子教导他说:“一个有仁德的人,心思笃厚,说话时总好像是克制着,不肯轻易出口。”也就是要他凡事三思后行,言语慎重,不要急躁。他不太明白,又问:“说话时克制着,不轻易出口,这就算合乎仁吗?”孔子解释说:“既然做一件事情不肯苟且敷衍,那么,说话时怎么可以不加考虑而轻率出口呢?”

司马耕出身于宋国贵族家庭,兄弟四人中,他是最小的一个。他是宋国司马桓魋的弟弟,因为孔子指责过桓魋为建造坟墓石椁而奢侈浪费,不知爱惜民力物力,被桓魋忌恨。孔子师徒周游到了宋国后,经常在住处的一棵大檀树下演习礼仪,桓魋派人砍倒了大树。弟子劝孔子早点离开,孔子说:“我的使命是上天赋予的,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因为这个过节,司马牛每觉不安。孔子安慰他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耕接着问:“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可以做君子吗?”孔子说:“自我反省,如果是光明正大没有愧疚的话,又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呢?”

司马耕坚信儒家学说,反对犯上作乱。他的三个哥哥以司马桓魋为首作乱于宋,对此司马牛坚决反对。其兄失败后,或被杀,或奔卫,他就离卫去齐;其兄奔齐,他又离齐奔吴,誓与其兄不共事一君。他说“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则以“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安慰之。

东庑先贤梁鳣小传

梁鳣(前—前年),字叔鱼,号子京,先祖梁康伯。春秋末期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齐国人。

梁鳣之儒学作为先秦儒学的重要一环,其上接孔子,下承孟荀。儒家八派中的仲梁氏之儒,仲梁所指便是梁鳣、梁赎二人。父子皆祀孔庙。梁赎亦师承曾子,仲梁门人众多。他们以农为本,提倡家国忠孝之道,在中国儒学史乃至中国思想上都占有及其重要地位。

梁鳣作为孔子门徒,列为七十二贤之一,名列第三十位。齐景公五十一年(前年),梁鳣从学孔子周游列国,从游圣门最久。孔子晚年时(前年),在梁鳣支持下,与师兄弟及其弟子共同修编代表孔子儒学思想体系的著作《论语》。还缮写《春秋》、《尚书》、《孔子家语》;修订《数》、《礼》、《乐》、《射》、《御》、《书》等。

作为孔门弟子之一,梁鳣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和封赐。汉平帝追封为以京侯;唐明皇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梁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千乘侯”;明世宗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梁子”。

来源:吉林市文庙博物馆

编辑:赵阳

审核:王文杨

监制:李维庆

?end?

来源丨吉林市文广旅局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gyuxianzx.com/pyxjs/14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