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县健康扶贫服务团队定期到贫困户家巡诊。(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郑州5月29日电(记者史林静)尽管已是古稀之年,75岁的农村老人冯静兰一度是家里的“顶梁柱”,如今她终于卸下身上的担子。
冯静兰是河南省武陟县乔庙镇刘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6口人除她和9岁小孙子外,儿子、儿媳等其余家人均患有不同类型的精神残疾或身体残疾。冯静兰自己也有高血压、类风湿等慢性病。“五亩地收的粮食除了口粮,剩下的全部换钱买药。”冯静兰说,她的家就是一个填不满的“药罐子”。
为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年中国全面启动健康扶贫工程。得益于当地健康扶贫政策,这个家庭得到彻底改变:一家6口全部纳入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每月免费领取治疗高血压和精神疾病的药物。其中,大孙女还被安排在一家工厂上班,二孙女在精神病院接受免费治疗。
如今,冯静兰终于不再为一家人吃药治病的事儿犯愁了。
在中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类似冯静兰这样因病致贫陷入困境的家庭占有相当比例。作为有着1亿多户籍人口的大省,河南贫困人口总量居中国第3位,数据显示,截至年底,河南剩余.3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占比高达51.4%。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世界贫困治理面临的最主要难题之一,也是我国脱贫攻坚路上的最大制约。”武陟县卫健委主任王国强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必须把健康扶贫作为工作重点。
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统筹推进健康扶贫工作的通知》也明确指出,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健康扶贫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为了真正让贫困户“看得起病”,中国多地开出“良方”,诸如提高贫困人口报销比例、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等等。目前,山西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范围,参保个人缴费由财政全额补助,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并实现了先诊疗后付费。冯静兰所在的河南省武陟县,贫困患者看病可享“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医保”三重保险和“医疗救助、托底救助、慈善救助”三重救助,使贫困人口住院费用综合保障比例达到90%以上。
武陟县圪垱店乡冯村62岁的贫困户成小爱拿出过去一年的看病“账单”:
成小爱患有肝硬化,老伴杨富平患有糖尿病,年,俩人看病总费用是.51元。经过“三保险、三救助”后个人仅负担.53元。“我去年在乡卫生院住10天院,只掏了30元钱。”成小爱掰着手指说,总共.42元,报销.42元。
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最新发布的统计快报显示,截至年底,中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99.9%以上,医保扶贫综合保障政策惠及贫困人口2亿人次,帮助万因病致贫人口精准脱贫。
为贫困人口构筑健康防线,仅解决“看得起病”还不够,还要确保贫困人员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防止小病拖大病。为此,中国各地积极探索医疗资源下沉、组建医疗服务团队走村入户,筑起贫困群众健康“守护墙”。
5月26日,来自武陟县圪垱店乡卫生院的健康扶贫服务团队给成小爱测量血压。新华社记者史林静摄
“村里、乡里医生每月来家两三回,盘问盘问俺身体咋样,吃的啥药,县里还每半年给我们免费体检一次。”圪垱店乡冯村58岁的贫困户杨小陆说。杨小陆说的“盘问”就是签约医生巡诊。目前,武陟县共选派名医务人员,组成个服务团队,对全县名因病致贫对象定期巡诊。
在中部另一个人口大县平舆县,由名县专家医生、名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名村医组成的服务团队,常态化对全县贫困户进行定期巡诊。其中,村医每月两次入户巡诊,了解贫困户用药、康复情况;乡镇卫生院医生每月一次按区域巡诊,更新贫困患者病情,指导村医调整治疗方案;县专家则分病种组成小分队每半年巡诊一次。这意味着,每名贫困户每月至少见两次医生。
通过一系列深化改革创新,中国农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极大缓解。各地也纷纷交出“成绩单”:年,河南共有36.58万因病致贫人口脱贫;甘肃两年减少34.91万因病致贫返贫人口;青海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由年的7.8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2万人……
年底,成小爱也脱了贫。脱贫后的成小爱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的四亩地一年流转多元,村集体产业一年分红近千元,加上低保金、养老金和儿子在外打工挣的钱,一年下来家庭纯收入有3万多元,用不了几年,翻盖新房的钱就能攒出来了。